运河题材电视剧《北上》于今晚在央视一套圆满落幕。该剧自开播以来,在同时段全国卫视频道所有节目中收视率稳居榜首,累计观看人数达到了3.9亿户次。总导演姚晓峰表示,《北上》不仅承载了他对运河沿线城市的深深乡愁,也是为“90后”群体描绘成长历程的一次大胆尝试。
导演姚晓峰
沿河采风探索创作灵感
早在遇到徐则臣的小说《北上》之前,姚晓峰就一直渴望能为故乡江苏拍摄一部作品,但具体要拍什么、怎样拍却一直没有头绪。直到2018年,《北上》的出版给了他灵感。书中所描述的“百年运河史,船运人命运相连”的理念深深打动了姚晓峰,促使他迅速决定改编这部小说。
随着《北上》荣获茅盾文学奖,整个制作团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姚晓峰携手著名编剧赵冬苓,并邀请原著作者徐则臣一同沿着运河进行实地考察,以期找到最佳的改编方向。“我们几乎走遍了江苏段的运河,从苏州、无锡到扬州,再一路向北直至淮安和宿迁。”
由于姚晓峰与徐则臣都有水边生活的经历,加上赵冬苓的生活环境也有运河穿越其中,这使得主创团队对于“水”与“河”的故事有着天然的理解力。通过这次实地考察,他们最终确定了故事架构:从2000年开始,围绕花街上的运河人家展开,反映了运河以及改革开放20年的变迁。同时,保留了原著的核心元素,将意大利兄弟的故事背景融入花街小院的历史中,通过考古古船的方式,连接起运河人家与百年的历史长河,确保原著的精神内核得以传承。
记录“90后”一代的成长轨迹
《北上》从一开始就聚焦于“90后”这一代人的视角:在2000年前后,花街小院的孩子们正处于少年时期,运河上的航运生意依然繁荣,足以支撑大多数家庭的生活。剧中人物夏凤华痴迷于超女,而谢望和则被2007年的互联网创业热潮所吸引,甚至差点放弃了高考。
随着时间推移,高速公路网络的发展对河道运输造成了巨大冲击,花街的经济状况开始恶化,各家各户面临生存挑战。从2000年至北京奥运会,再到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,剧情一直延续到2017年,展现了十几年间作为主角的“90后”们如何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一员。姚晓峰指出,在过去的影视作品中,“90后”的叙事往往是缺失的,“而这十几年正好构成了一代人成长的时间跨度,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故事,展现‘90后'个体的成长历程。”
姚晓峰强调,无论多么宏大的叙事,都需要通过个人的故事来呈现,“乡愁”是他选择的一种表达方式。“对于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,乡愁是共同的主题,而北京对于小城青年而言极具吸引力,‘北上'成为许多人的选择。”剧中的角色们或通过读书或工作来到北京,各自走向不同的生活道路。比如,毕业后工作的谢望和选择了住在通州,因为那里有运河,让他想起了家乡的味道。
姚晓峰认为,书写年轻人的成长必须基于现实主义原则。高考之后,由于学历和家庭背景的不同,每个人都会走向不同的人生轨迹。在北京站稳脚跟的小院年轻人中,既有像谢望和这样投身互联网行业的商业精英,也有依靠勤劳和智慧经营物流站的夏凤华这样的实干家,当然也不乏暂时迷茫的邵星池等人。剧集的后半部分,随着运河申遗的成功,原有的航运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,小院的年轻人也陆续回到家乡,重新书写着运河复兴的新篇章,而谢望和则继续留在北京,“就像故事里说的,其他人都是‘鱼',而谢望和则是大海里的鱼。”
实景构建花街小院
《北上》围绕着运河旁花街小院内的六户人家展开叙述,从开篇至结尾,这六户人家始终未远离过花街。随着剧情的发展,这六户人家与附近发掘出的古船之间产生了联系,揭开了不为人知的历史秘密。
“这个设计旨在体现运河百年历史的精髓,因此花街小院作为主要场景,承载了所有的核心故事。”姚晓峰认为,能否准确地表现花街是《北上》成败的关键所在,“这是主角们的故乡,也是他们在漂泊多年后最思念的地方。当他们重返故土时,才会发现自己的血液里流淌的是对花街的情感。”如果按照传统的年代剧拍摄方法,最便捷的方式是在摄影棚内搭建整条街道的布景,既方便日夜拍摄,又无需协调周边居民和交通问题,但这会破坏小院与运河之间的自然联系。
为了实现真实的场景构建,剧组详细考察了江苏境内的所有运河区域,最终在运河边上选定了一块空地,原址重建了花街小院。《北上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几个长镜头正是在此取景,如孩子们从桥上跳入运河捞西瓜,或是怀抱大西瓜沿着青石板路跑回花街小院的画面。而马思艺初到花街时,在夏凤华的带领下串门拜访的长镜头,则巧妙地介绍了小院中的人物关系,堪称全剧的经典定场镜头。“在镜头的移动过程中展现人物状态,即便是空镜头也能传达特定的意义。”姚晓峰坚信,镜头参与叙事是必不可少的创作手法,即便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,这种“笨功夫”也是值得的。(北京日报记者 李夏至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漫威电影 » 跟导演姚晓峰聊聊:90后的成长和乡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