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!"当川剧《丁宝桢》中这句铿锵有力的台词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响起时,7月29日晚的演出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,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。这部以晚清名臣为原型的川剧,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活的人物塑造,深深打动了首都观众。
值得一提的是,该剧自2024年11月12日在成都金沙演艺中心首演以来,已累计演出33场。其巡演足迹不仅遍布成都各大剧场、社区与高校,更走出巴蜀大地,先后登陆重庆、遵义、天津及北京的舞台,所到之处均引发热烈反响。这既是一次地方戏曲的巡演,更是一场关于清廉、责任与家国情怀的文化传播。
该剧取材于丁宝桢任四川总督期间主持大修都江堰的真实历史事件。作为晚清重臣,丁宝桢在川任职十一年间,兴修水利、整顿吏治、厉行节俭,其功绩至今仍在巴蜀大地传颂。与传统的"清官戏"不同,川剧《丁宝桢》以宏大的叙事格局,再现了都江堰修缮工程的艰辛历程,将历史事件与人物精神完美融合,赋予舞台史诗般的质感。
剧中,丁宝桢既是百姓心中"为民请命"的青天大老爷,也是家中"言传身教"的严父慈翁。他既能以雷霆手段肃清贪腐,也能用幽默风趣化解官场僵局,人物形象立体丰满,令人信服又倍感亲切。
值得注意的是,剧中丁宝桢与儿子小五的父子情深,不仅推动剧情发展,更成为廉洁家风传承的生动写照。而这一情感线索在现实中也有呼应——饰演丁宝桢的中国戏剧"梅花奖"得主王超,与扮演其子小五的青年演员王裕仁,正是现实生活中的父子。为塑造角色,王超剃光头发,深入都江堰实地采风,力求还原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。他坦言,与儿子同台演绎父子,既是艺术的传承,也是家风的延续。
演出当晚,丁宝桢第七代后人、宝桢文化研究院院长丁迎春专程从贵州赶来观剧。他在观后感中动情表示:"先祖在川为官多年,虽已离世百余年,但成都人民仍铭记于心,正因他一生清廉自守,为民办实事。"这份跨越时空的感念,正是对丁宝桢精神最好的诠释。
一部优秀的地方戏曲,不仅能演绎历史,更能唤醒文化记忆。当舞台上再现都江堰波澜壮阔的修堰场景时,成都"因水而生、因堰而兴"的城市根脉也随之浮现。这不仅是艺术的胜利,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。
文/本报记者郭佳
统筹/满羿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漫威电影 » 川剧《丁宝桢》京城热演:一场跨越百年的清廉精神传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