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关注,获取更多

从青戏节到自然之光,看李思遥和她的戏《小李》怎么一路追光

2025年9月19日至20日,一部名为《小李》的当代剧场作品将在国话先锋智慧剧场亮相,作为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的重磅展演剧目之一。该剧由李思遥与孙铭池联合制作并主演,孙铭池执导,安妮担任概念与构作。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当下年轻人生存状态的细腻描摹,更是一次关于戏剧理想与个体成长的深情回望——主角“小李”的名字,正是创作者李思遥自身艺术旅程的缩影。

《小李》作为2025年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展演剧目,展现了青年戏剧人对现实与内心的双重探索。中,舞台极简却充满张力,人物在光影交错间低语、奔跑、停顿,仿佛映照出无数都市青年在梦想与现实夹缝中的挣扎与坚持。

出生于宁夏银川的“90后”李思遥,自踏上戏剧之路起,便开启了往返于西北故土与首都北京之间的双城生活。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“北漂”,而更像一位在文化边缘与中心之间不断穿梭的“文化摆渡人”。早在2018年,他凭借独角戏《一个男人一天中的10小时》在青戏节斩获“48小时微戏剧最佳创意奖”,从此在独立戏剧圈崭露头角。多年的舞台实践不仅锤炼了他的表演功力,也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与制作经验。

与许多只专注于表演或的戏剧人不同,李思遥的身份极为多元:、导演、演员、制作人、策展人,甚至还是戏剧教育的推动者。他选择将北京视为“艺术进修的课堂”,却始终将根深扎于银川这片土地。他在家乡创立了个人戏剧工作室,并一手打造了宁夏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、原创产出最丰富的民营独立剧场——“遥剧场”。尽管剧场历经数次搬迁,但每一次迁移都像一次重生,最终在城市一隅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稳定空间。

李思遥(右一)在2025自然之光戏剧节论坛现场参与对谈

他的视野远不止于舞台。从青少年戏剧课程到“银发剧团”,从非职业剧团营到艺术家驻留计划,李思遥不断拓展戏剧的边界。2022年,他发起“自然之光戏剧节”,将戏剧与城市空间、公共生活深度融合。今年8月,在建发地产的支持下,第四届“自然之光戏剧节”在银川盛大举行。为期三周的活动汇聚了6部特邀剧目、9场演出、4场圆桌论坛及12位跨界嘉宾,成为西北地区罕见的文化焦点。

尤为引人注目的是,李思遥始终致力于打通地域壁垒。北京导演孙铭池凭借《异常》在阿那亚戏剧节夺魁后,将其作品带入银川,并推出城市互动项目“跟着铭铭去探险”;音乐人帆帆跨界主演《空格》,实现声音与剧场的碰撞;《裁缝·老顾篇》(银川版)则通过授权改编,让优质剧目实现跨城落地。与此同时,他邀请北京的制作人、评论家与媒体深度参与论坛,使“自然之光”逐渐成长为连接全国独立戏剧力量的重要平台。

如今,携《小李》重返青戏节舞台,李思遥不仅带来一部作品,更带来一种信念:每一个在城市中默默前行的“小李”,都值得被看见、被倾听。戏剧,正是那束穿越喧嚣、照亮孤独的光。
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

记者:王润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漫威电影 » 从青戏节到自然之光,看李思遥和她的戏《小李》怎么一路追光

相关推荐

    暂无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