尽管超级英雄的银幕光环仍在闪烁,但其背后的产业逻辑正经历深刻重构。据《Variety》最新发布的IP健康度评估报告,以漫威电影宇宙(MCU)为代表的头部品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挑战——在商业潜力与创意活力之间,失衡日益加剧。数据显示,MCU影片北美平均票房较巅峰期下滑近25%,全球票房缩水逾四成,而制作成本却逆势上扬近三成,这一“倒挂”现象折射出观众审美疲劳与市场回报率下降的双重压力。
2025年被视为漫威的“救赎之年”,全年推出三部核心作品:《美国队长4:勇敢新世界》以1.98亿美元北美收成为阶段回暖信号,但全球4.15亿美元的成绩仍难复现昔日十亿级盛况;《雷霆特工队》则遭遇口碑滑坡,全球票房止步3.82亿,未能激活新角色魅力;反倒是《神奇四侠:初露锋芒》凭借怀旧情结与新鲜设定赢得一定市场认可,目前全球累计5.18亿,暂居年度全球票房第九。然而,随着暑期档强片陆续发力,其排名仍有被挤出前十的风险,这在十年前堪称不可想象。
更深层的危机来自内容生态的过度扩张。为支撑Disney+平台增长,漫威在过去三年密集上线超过十部剧集,从《猎鹰与冬兵》到《阿加莎》,虽短期拉动订阅用户,但叙事质量参差不齐,尤其部分衍生剧被批“填充式创作”,严重稀释品牌价值。业内资深制片人凯伦·劳在接受采访时指出:“当每一部电影都必须服务于一个长达十年的‘计划',原创性自然让位于系统性拼图,观众看得见这种疲惫。”
与此同时,外部竞争格局已悄然生变。华纳兄弟的DC宇宙重启之作《超人:遗产》尚未上映便引发全球热议,导演詹姆斯·古恩强调“角色驱动而非宇宙先行”的创作理念,获得影评界普遍期待;而卢卡斯影业的《星球大战:新绝地武士团》亦通过精耕细分受众维持热度。相较之下,漫威亟需一场战略收缩。多位好莱坞经纪公司高层透露,旗下艺人对参演MCU的兴趣已从“争相入围”转为“谨慎评估”,有顶级代理直言:“它仍是简历上的亮点,但不再代表必然的艺术突破。”
转机或寄望于2026年上映的《复仇者联盟5》。该片拍摄已进入后期阶段,最大悬念莫过于小罗伯特·唐尼以“毁灭博士”身份回归。此举不仅是角色重塑,更象征漫威试图打破第四阶段以来的叙事僵局。业内分析认为,若能借经典人物重启叙事节奏,并适度放缓发布频率,或将重拾创作主导权。毕竟,观众依然渴望英雄,但他们要的是打动人心的故事,而非流水线上的符号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漫威电影 » 好莱坞 insiders 说漫威不行了?稳赚不赔时代结束了